朝堂之议,让所有的官员们都想起来了正德朝的宦官八虎乱政……
李公善谋,刘公善断,谢公尤侃侃……
刘建,谢迁,李东阳,三个是孝宗朝给武宗皇帝陛下留下的三个顾命大臣,刘建为内阁首辅,谢迁,李东阳为内阁辅臣。
正德元年,三人联合在一起要搞刘瑾等代表的八虎,起初声势浩大,五官监候杨源以星变陈言,刘健等阁臣借机上疏请诛刘瑾等人。
户部尚书韩文与九卿诸大臣也不断上疏弹劾。
武宗皇帝有所触动,甚至有传言,皇帝陛下看着众人写的奏陈,都吓哭了。
而后准备将刘瑾等人遣送南京闲住,并命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到内阁商议……
当时包括,谢迁刘健两人都认为,目标已经达成。
但群众里面有坏人啊,文官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暗中商议的人中,有人家的刘瑾孙子辈的人。
有人偷偷的给刘瑾通风报信。
刘瑾得知消息后,连夜率领众宦官围绕在武宗面前哭泣,并趁机报告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与文官集团合谋控制天子的行为。
十六岁的武宗听信了刘瑾的话后,大怒,恕八人罪,命刘瑾入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聚掌东厂,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领西厂,张永提督京师十二营团。还下令连夜逮捕王岳等,发往南京……
而面对刘健、谢迁等人的辞呈,武宗皇帝立马就给准许了。
但,李东阳态度没有那么坚决,左右转换相当灵活……
所以他留了下来,当上了内阁首辅,开始了给刘瑾写歌功颂德的文章……
当然他成了大明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官员,同样也是大明朝唯一一个得了文正谥号,还跟宦官势力不清不楚的官员……
提及嘉靖朝,很多人都会有误区,认为世宗皇帝也是宠幸宦官,实际不然,世宗皇帝对于宫廷太监的管控,是很严格的……即便他们的存在感十足……但乱政的事情,在嘉靖朝他们是没有能力完成的……
可在正德朝就完全不同了,刘瑾是真的祸国殃民啊,而产生的政治危机是真的存在的。即便武宗皇帝看清了刘瑾的真正模样,把他凌迟处死,但给大明朝造成的信任危机,民间吏治进一步堕落,等一系列的伤害是很难修复得……
当然,制衡是存在的,可却是玩脱了。
刘瑾虽然在客观上对文官集团有冲击,但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结党营私,大肆贪污受贿,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权力制衡范畴。
而且,武宗皇帝对刘瑾的纵容最终导致刘瑾权力失控,没有将刘瑾的权力关到笼子里面,威胁到了明朝统治的稳定……
稳定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最重要的……有的稳定是在高层建筑,有的稳定是在低层建筑,而刘瑾的存在,说白了,不管是地基,还是高层都受到了影响……
朝堂之上,诸臣在议。
无非就是议出一个皇帝能够接受的结果。
文端。
这是皇帝给的谥号。
而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