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徐县令便想到这种办法,就是通过开荒三年免税的政策,吸引人去种田地。
可是大部分来的都是手工艺人,压根儿不太会种田,而会种田的,一时半会儿又都下不了决心走那么远迁移过来,以至于他这好政策的收效甚微。
而随着他这话一出,下首的汤氏众人瞬间睁大了眼睛。
“前三年免税,第四年开始才十税一!天啦!太好了吧!这可是人县令亲口说出来的,是真的吧!”不少人心里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们都是老种田的,这田地对他们可是命根子。
已经挥泪斩断过命根子几次的,现如今有机会重新弄回来,那岂不是太监枯木逢春般,恨不得立马抓住这个机会。
而另一些人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主要是汤大强、汤显通和朱大户。
他们听说内城任由他们选,那肯定是选择内城最核心的位置啊,东边几条街不能选,那便选择最靠近东边能选的街道啊,妥妥的核心位置啊!
尤其汤大强知道这里以后会成为都城,那肯定是要选择内城里的啊,以后可就是皇城根儿下的原住民了!
一时两边就当着徐县令的面商议(争执)了起来,一边坚持选择内城做城里人,另一边坚持选择外城去开荒种地。
为了表达观点,声音没控制住竟然越来越大,颇为吵闹。
边上的差役不由得皱眉,徐县令倒没有生气,反而是乐呵呵地看了一番热闹。
因为对于他而言,此处实在是太无聊了,每天除了听叮铃咣当的砸墙声,啥乐子都没有,现如今有热闹看,自然不觉得烦。
说来他能被来这里做县令,全是因为他姓徐,是南吴第一权臣徐温的族人。
现如今整个金陵还只是县制,因为长期受到压制,之前全县里就只有三千来人,后面为了重建城池,运来工匠艺人及其家属一千多人,这才勉强有了五千人不到。
这么点人,分散在诺大的内外城,实在是稀疏得很,县里政务也就少得可怜。
而这徐县令年纪轻轻,正是爱玩爱热闹的年纪,却不得不受命驻扎此处。
而命令他的人,便是他们一族的族长徐温。
这徐温可以说是南吴版的曹操,因为他如同曹操一样,都身居高位,却并未篡夺皇位,而是以权臣的身份控制着整个国家。
这金陵城就是他下令重修的,意欲修给自己一族做根据地的,只等着权力进一步巩固后,便全族迁来此处,名义上是退居,实际上则是想着另一种形式的自封为王割据了。
所以这金陵城,可就是他们徐氏一族的快乐老家了,可不得派了本族年轻却还有点才干的青年人亲自来盯着。
至于给他一个县令职位,那是轻轻松松,一边管着这不多的政务,另一边则主要是监工。
因为如今的南吴,确实是他们徐氏一族只手遮天。
尤其现如今新帝刚登基,是由他们一族亲手扶持上去的傀儡。
去年6月吴王杨隆演病卒,7月徐温便一手安排了年纪较小的丹阳公杨溥即位,这杨溥年纪轻轻,且全靠了徐温才能上位,自然事事以徐温的意见为准。
于是去年8月的时候,徐温就给自己任命为金陵尹,并在东边宫殿旧址上悄悄修建紫极宫,只等修好后便要过来。
不过说是监工,要徐县令做的属实不多,只修好一处去验收一处就行,有徐温的命令,足额的银钱和珍贵的材料,以及各种手艺好的匠人,源源不断从全国汇集到这里,可谓是无需操心预算成本材料人工等一系列工程人的大难题。
虽说徐温重修金陵城的一些举动可以说是有些大不敬,不过这对金陵倒是好事,废墟得以逐渐重新焕发生机。
别的人不敢来,可能是怕徐家哪一天会倒台,毕竟权臣很多都没有好下场。
可是汤小米知道,徐家并不会的,他们不仅没有倒台,后面还成功篡位,徐温的儿子徐知诰直接自己上位当了皇帝,并把都城定在了金陵。
所以现如今整个金陵城中人不多,都是有这个忧虑,汤氏则没有。
除了这一点,金陵着实是好地方,难怪进来的时候有人说这里其实挺好的,除了没扬州那边繁华,其实来这里做工属实不差,工钱给得足啊。
且说回汤氏这边的热烈争执现场。
汤大强只说在城里,找了事情做工,照样有收入,何必苦苦去种田。
反正他是不想去种了,种田苦、种田累,种田收入还低,上河村那几个月的经历,彻底打破了他对于美好田园生活的一切幻想。
并且据说城墙不日之后就要修复,到时候住在内城里面更安全。
这南吴虽说整体挺稳定,但多少还是会有一些乱子的,如今世道下,能躲在高高的城墙内,显然是更安全的,当然这话他没有当着别人面说出口,只是他自己的斟酌。
可是两位族长显然不这么认为,只说现在是修建期,能找到活计,但是这修建总有一天结束,到时候没活计了,以什么为生呢。
“不行不行,不能这样,还是得有田地,这样才能不心慌!”汤望河粗声说道。
一时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转头给徐县令交待一声,说自己一族再商议商议,就出去继续争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