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106章一更
狮子山那一片,比清凉山占地面积还要大。
本来是上好的良田区,却因为人全部都被迁走,而荒废了多年。
这半年来,县衙用各种政策吸引了人口过去那边定居。
现在那边已经有大小不等的六个村子了,总共将近两千村民了。
这些人基本上本身就是农民,一听说可以分宅基地和荒地,还能三年免税,心动之下就选择了来这里定居。
为了让他们安心留在此处务农,县衙可谓是做了不少努力。
既帮着他们盖茅草房子,又给他们免费提供耐寒的作物种子,以便于能够尽快赶着秋天的尾巴种植下去。
对于农民而言,只要种子种下去了,心中便安定下来了,因为种子意味着无限的希望。
为了确保那边一切进展良好,陶秋菊时常会带着小徐县令等人去那边转悠。
实在是农业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需要加大推动。
小徐县令自然没有异议,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县令的职责就是要劝课农桑。
只是之前金陵没有农业罢了,让他想劝都没地儿去劝罢了。
他们陆续看到最新开荒出来的新地里面,刚种植下去的冬小麦和油菜,已经逐渐冒了出来,让人心喜不已。
心里就盼着明年能有个好收成,至少能够卖出一批小麦和油出来,减少对外面进口的依赖。
同时心里一直在琢磨,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发展发展的。
此时陶秋菊看到汤氏家族这边,堆满了整个杂物房的野芋头,不禁想到可以让狮子山那边也种这玩意儿。
狮子山那边挨着后山湖,水系发达,很多沼泽地块,应该比小清凉山那边更适合野芋头生长。
这种野芋头虽然处理麻烦,但是口感真的不错,细腻爽滑,且有浓郁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能把种植规模扩大,到时候做成金陵的特色产品还真有可能。
迅速一个主意就在陶秋菊的心里成型,那就是鼓励百姓种植野芋头,再组织开个芋头作坊。
这个作坊专t门来磨芋头粉,通过科学分工,以及采用水力磨坊等工具,她相信处理效率能大大提高。
到时候得到大批的芋头粉,既可以用来城内百姓自己消费,还是卖出去外地。
可谓是农业和作坊工业都得到了发展,一石二鸟啊!
实在是她现在对开作坊热情很高,因为等城建完成后,空出的大量劳动力,不给他们安排好的话,很容易出乱子的。
借鉴现代的经验,能够大量容纳就业人口的,无非就是工业和服务业。
服务业的话,需要鼓励城里的商业发展,客栈、酒楼等等开办起来后,就能招收很多人手了。
另外就是工业,她则把希望寄托在各种工坊上面。
现在金陵已经有了水泥工坊,以及制药工坊。
一个是汤大强在负责弄,到时候生产出来水泥粉,能够通过水运大量销往外面。
这处有巨大的水力磨坊发力,但也需要很多的人手,包括投料、搬运等等,如果再一座磨坊建好后,估计能够吸纳好几百人。
而制药工坊那边,是汤小米负责在弄。
现阶段主要生产感冒灵,用了一百二十个人手。
但是未来,随着汤家自己的药材种植区长成,以及在外面买了更多原材料进来,其它药也能同步生产起来,估计还要招收更多人。
而现在,陶秋菊准备再筹备开一个芋头工坊。
至于工坊让谁去负责,她还需要好好琢磨琢磨,这个负责人选还得好好选一下。
但是这野芋头,可以提前安排种起来。
因此她赶紧回去和小徐县令等人商量具体操作之法,小徐县令几人自然没意见,他们虽然不懂为什么后面还要操心开工坊,但是不影响他们听陶总的话。
大家一致同意之下,县衙直接掏钱,把汤氏家族一大半的野芋头都买来了。
全部运回去县衙仓库,挑选其中适合做种的储备了起来。
现在马上就要入冬了,天气越来越冷,肯定种不了。
所以还得等到开春后,再发给狮子山的村民们,那时候再让他们在各处沼泽里种下去。
相伴的,陶秋菊还有了另外一个想法,这个是当下就可以开始做的。
同样是想到那边大片的沼泽,完全可以用来养鸭子呀。
金陵人对吃鸭子的热爱,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为这里地处江南,河流资源丰富,水路运输又发达,很早就有了养鸭的行业。
只是近些年来因为金陵被毁的影响,大规模养鸭的行当暂时消失了。
只南城那边少数人会在家里养个三五只,其余大家要吃的鸭子,大部分都要靠着从外面买来吃。
未来随着金陵城的再次崛起,“金陵鸭馔甲天下”的说法必然会再度盛行。
到时候大家对鸭子的需求肯定会大增,那为什么不现在就赶紧组织众人把鸭子养殖起来呢。
现在天气冷了,没法儿大规模孵化小鸭子,但是鸭舍这些可以先搭建起来了啊。
所以陶秋菊又找到了汤氏两位族长,把这个想法与他们说了,想让汤氏这边先行试起来。
到时候养得好,狮子山那边村民自然会跟着学起来,省得他们费劲一家一家去做工作。
“行啊,没问题!”汤望河满口答应道。
边上的汤望同也是连连点头。
要说汤氏家族这边,对于陶秋菊说的任何话,向来是全力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