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 109 章 一更(2 / 2)

篝火边坐满了年纪大一点的,他们怕冷靠着火吃,刚好免得乱跑的孩子们靠近。

所以其余大人们放心地任由孩子们嬉戏,自顾自和边上人笑着说着话。

大家边吃边聊着家常,享受着难得的满足和悠闲。

中间朱大户和朱小叔,还专门拎着酒菜过来和汤家人一起畅聊了一番。

他们现在的事业也做得有声有色,铅笔工坊持续开着。

自从在金陵和扬州的销路打通后,每个月的销量很稳定,只要稳定生产就是固定赚钱的。

这一块每个月还会给汤小米家贡献不少现金流,毕竟她们家有不少股份。

现在这个铅笔工坊,主要交给小儿子朱大龙在打理。

而朱大户和朱小叔等人,则是去了南城,找了新的生意做。

他们在南城门不远处,开了一家茶馆,取名字就叫“大碗茶”,供来往行人品茗、吃点心,生意竟然还不错。

大家聚在一起,说着做工和做生意的各种事情,互相交换着信息。

众人满脑子都是搞事搞钱,所有人都充满着激情和蓬勃朝气。

边吃边聊,一直聊到月上树梢。

放下碗,婶子大娘们没有动身,继续聊着闲天。

她们如今大半都在外干着活计,挣得不比男人们少。

这刷锅洗碗的事情,合该男人们去做。

毕竟之前包饺子、煮饺子,可是女人们合力完成的。

男人们吃了现成的,就该洗碗!

好在男人们如今态度好得很,毕竟女人们的经济实力摆在那里。

他们吃完后聊了一会儿,就老老实实撸起袖子都去洗碗了。

洗完了才继续一起围坐在各处篝火旁,继续聊着天。

直到天色全黑了,才收拾了桌椅和碗筷,各自回去。

而回去之后,各家依然有热闹的声音传来,显然大家还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汤显祖四兄弟,则是聚在了一起,悄悄在屋后哭了一场。

他们四兄弟的房子连在一起,后面正靠着城墙,只留了两米宽的过道。

而张奶奶的骨灰,正被他们洒在了城墙根下。

如此好日子,娘亲竟然没有机会享受,四人只觉得实在是遗憾。

但现如今的好日子,张奶奶要是泉下有知的话,应该也会替大家高兴和欣慰的吧。

如此转念一想,四人的心绪才渐渐平复下来。

只等着月上中天,定淮门边上这一大片才慢慢安静了下来。

而冬至一过完,大家就分头各自忙碌去了。

汤小米一家七口,又分成了三个地方。

汤大强领着三个大儿子去了水t泥工坊,他们在加紧建设第二个巨型的水力磨坊。

陶秋菊领着小儿子去了县衙,她还要继续去督工以及时不时救火。

而汤小米则是领着族里的女工们,去了清凉山的制药工坊。

这天一大早,汤小米正领着众人重新烧火开工,章大明几人就匆忙找了过来,满脸的兴奋。

不同于上次离开的时候还带着对药效的质疑,现在他们脸上则全是信服。

经过这么几天的试验,他们已经完全确定,这所谓的感冒灵,对于风寒脑热等症状,实在是有奇效。

“这真的是神奇啊,就这样几味药,竟然药效能发挥到这种程度!”章族长不禁感叹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可置信。

之前看病例册子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可是这几天他们亲眼看了用药后的痊愈情况,就不得不被惊到了。

“陶大夫可真的是神啊!”章甲族老赞叹道,“当初的三七止血药丸我们还能想得通,就是利用药材的相生相克属性,把药效挥发出来,而现在这个感冒灵,我们实在是想破脑袋都想不通啊!”

汤小米自然不会说是因为里面用了西药成分,所以药效会格外“猛”,只是点头默认了她妈的医术确实神这一点。

其实陶秋菊一直想把医术传播出去,就当是造福普通大众了。

但是西医那套理论太过庞大,涉及到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实在是她一个人无法系统性的去教学。

而让她专门著书立说,她现在又抽不出空来,所以暂时只得搁置。

之前的青蒿素,每次面对各种大夫的激动盘问,她都只得以秘方的借口不说太多,实在是说不清楚。

而这次感冒灵,面对章家几人的盘问,汤小米也只能退而不答。

见此,章家几人也不恼,毕竟是秘方嘛,理解理解。

他们也只是好奇之下,所以多问了几句。

既然确定了药效,那便一起探讨如何大范围卖出去吧。

“我们一族可以出一百个人,这一百人都是识文断字且能说会道的,会把他们分成四队,分头去各地售卖。”章族长直接说道。

汤小米大喜,这就是她们找章氏的初衷,实在是人家可用之人多啊。

看看!看看!

随随便便就是一百个识文断字且能说会道的,实在是难得啊。

“马上我们给县衙做工就要满三个月了,到时候大家恢复自由身,就可以立即出发了!”章大明补充道。

他们还是很感念县衙当初分文不取把大家运送过来的,所以想要把三个月的服役做满,好在也就只剩下四天了。

汤小米自然没有意见,毕竟她没有钱给大家赎身,多等几天倒是没关系。

刚好,再过几天陶秋菊要再去一趟扬州,到时候可以带章家的人过去认识一下那边的药铺掌柜。

至于后面怎么和扬州药铺掌柜们合作勾兑,把销售渠道铺开,则需要看章家众人的本事了。

汤小米只负责打包好一筐又一筐封得严严实实的感冒灵,给提前送到南城铺子后面的仓库里去。

四天后,章家第一批二十五个人,跟着陶秋菊向扬州方向出发了。

至于陶秋菊为什么在这寒冬腊月还要去扬州,则是缘于前几天收到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