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122章 第 122 章 二合一

第122章 第 122 章 二合一(1 / 2)

第122章第122章二合一

(一)方便面//

金陵城的工坊区,被规划在了靠近水泥工坊那一片。

出了南城门,沿着秦淮河一直往下游走,一直走到靠近钟山山脉的位置。

那一块地势平坦,空地很多,地方足够宽敞。

且河道密布,水源充足,能够满足各种工业用水,还不用担心污染城里百姓们的生活用水。

更难得的是,那里还交通非常方便。

河道直通南城门港口,无论是运进还是运出都非常方便。

早在去年秋天,陶秋菊在确定这处位置后,就着手开始了整个区域的规划建设。

首先便是工业区的道路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她大手一挥,颇为豪气地把主路都铺成了t水泥路。

如此是为了方便日后可能会有的大规模物资运输,算是提前投入了。

另外还有那排水的下水道,更是修得比城内更宽更深。

因为这里地势较低,且地处河道下游,很容易涝,更需要做好排水,这个投入不能省。

然后便是在外面建了一圈的围墙,方便整个工坊区进行封闭式规范管理,不让人随意进出。

而里面则是建了好多座统一的工棚,全修得高大宽敞,不仅能够遮风避雨,还能容纳上百人在里面同时劳作。

工棚里面没有装修,只空旷的棚子竖立在那里,走进去大叫一声都能听到回响。

未来申请入驻的工坊,只要付一点租金,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工棚。

无需再从头搭建,方便各种工坊快速开办起来。

当然如果想要自己建定制化的工棚,靠里面的位置还有很多空地可以申请了自建。

不过规定只能用于工坊生产,而不许住人,避免不好管理。

可以说陶秋菊为了金陵城的工业发展,可谓是费劲了心思。

哪怕现在远远没有经过工业革命,只是简单的手工作业,她也希望能够规范发展。

未来说不定汤大强就鼓捣出来蒸汽机啥的,那岂不就可以快速鸟枪换炮,直接起飞式的发展了嘛。

不过被陶秋菊寄予厚望的汤大强,只能耸肩表示做不到。

这工业革命,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成的。

在工业革命前的几百年,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从古代的发明创造到现代的科学研究,每一个阶段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工业革命的实现还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支持。

在工业革命前,欧美社会可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封建制度的废除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工业革命的成功还离不开资源的积累和利用。

从煤炭、石油到金属矿石等,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和能源。

现在他哪怕知道蒸汽机的原理,想要复刻出来,也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所以他现在压根儿没有精力去潜心琢磨,只想着把机械动能用好就不错了。

他的水泥工坊主要就是利用了各种机械动能,大大节约了人力。

尤其是负责开采石矿的顾管事,在一处深山里,还发现了一个仅仅覆盖一层草皮的露天煤矿。

他不知道这黑色的石头有什么用,只是根据陶秋菊的吩咐,但凡看到不一样的矿石,顺手都会带一块回城。

而后他才知道,他带回来的这种黑不溜秋的石头,竟然可以燃烧。

虽然味道有点冲鼻子,但是烧起来可以燃很久,比木材经烧多了。

为石矿铁粉磨碎之后的两轮煅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供应。

不然这么大的水泥生产量,全部砍木材的话根本供应不过来。

陶秋菊可不想做那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罪人,她不可能命令人把后山的木材都砍完了。

所以这兴建大规模水泥工坊的主意,还是找到煤矿石之后才兴起和推动的。

至于那个发现煤矿石的顾管事,直接被赏了一座四合院。

这一激励砸下去,让他恨不得日日夜宿在山里,更加拼命找各种没见过的矿石。

而水泥工坊,正是因为有了水力带动的机械势能的利用方法,以及有了煤矿作为燃烧原料,才能大规模开办起来。

它因为粉尘很多,就在整个工业区的最东端。

而汤若芙的工坊,位置正在园区一进大门靠左的位置。

距离水泥工坊足足五六里路,足见整个园区之大。

她直接租用了一个现成宽大的工棚,招了二十来个人,快速开工起来。

她做的食品加工,自然需要注意整洁卫生,就选了这个离水泥工坊位置最远的地方。

她管理豆腐摊子这么长一段时间,磨豆腐、配送加上售卖的人,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个人,也算是积累了很多管理经验了。

而这新开的食品加工坊,才招来的二十个人,就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只见工棚里的大娘大婶们,都按照她的要求带着头巾和口罩,穿着统一的灰色麻布罩衣。

看上去就整洁利落,赏心悦目。

并且现在流水线作业的思维已经广泛传开,她的食品加工工坊,自然也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首先看过去,这第一条产线便是生产方便面的。

混合原料的、揉面的、发酵的、压延的、拉丝的、蒸煮的、切断的、油炸的、风冷,一环扣着一环,紧凑高效地正在运转着。

经过这么些个工序,最终成年人手掌大的金黄色干面团,一块块被生产出来。

边上还有一条短的产线,则是制作配料包的。

根据她们之前的试验,只配了适量的花椒粉、干姜粉和盐粉,搅合在一起,味道就不错。

这个是秘方,她都是自己在铺子里悄悄配好了送过来的。

线上的大婶们只要撑开小油纸,叠成方块状,紧密包装起来起来。

最后则是把一整块干面团,和一袋调料粉放在一起,用一张固定大小的油纸,再密密包装一层。

现在时代可没有塑料膜和干燥剂,只能用油纸尽量包得紧实一点。

按照汤若芙之前的试验,如此用油纸包装,加上面条被炸得很干,一丝水分都没有,可以放一个多月。

要吃的时候,只要拉开油纸把面块取出来,直接用热水冲泡一会儿,倒入调料一起搅拌下就可以吃了。

她在工坊开办之前,就已经组织人生产了一批。、

挨着豆腐摊,叫卖了好多天。

众人一问价格,才四文钱一块,好奇心驱使之下,纷纷买了尝试。

而试过后,直呼这果然是“方便”面,实在是方便得很。

要知道现代的时候,方便面一被发明后,就迅速风靡了全球,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时五六十年代,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快。

方便面作为一种快速准备的食品,自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简易食品之一。

而现在金陵城,刚好是工业开始萌芽阶段,百姓们的生活节奏同样在不断加快。

所以方便面一经推出,率先就在普通老百姓之中火了起来。

那么大一块,只要四文钱,一个成年人都可以吃个大半饱了,可比在外面买了熟食吃可是划算得多。

哪怕胃口大的,放两包就足够吃饱了。

这样一顿,才仅仅八文钱。

而现在外面大碗饭,最便宜的可都要九文钱。

更别说最好吃的清凉山大碗饭,可都涨到了十文钱一碗了。

至于自己买了饭菜做,成本还可能更高,另外主要是费时间啊。

现在有了这种简便的吃食,便宜又快捷,可不就火爆了起来嘛。

廉房那边,现在很流行用火炉子,里面放一点水泥工坊那边买来的烧过一次的煤渣,可以烧大半天。

把陶罐装满水放在上面,就时刻都有热水。

辛苦做工回家,只要取了热水一冲泡,闷一会儿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面条了。

炸过的面条,可比普通的细面要好吃多了,也比烧火煮面要快捷地多。

再有条件的,滴上几滴香油,放一点葱花拌在一起吃,可别提多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