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第 149 章 三更(1 / 2)

第149章第149章三更

且说汤氏这边,众人也都是忙得脚不沾地。

每日都在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奔波,一个个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以抓住现在的好时光。

只十岁以下的孩子们,能够相对悠闲地待在学堂里学习和玩闹。

稍微大一点的,上学之余就要帮着做各种活计了。

汤承武今年刚十岁,没有被送去金陵学堂,而是还在族里的学堂念书。

他还锚定着他娘所说的,只要他能认够一千个字,就给他在县衙里请个武师傅开始学武。

可惜他这体力见长,但是认字本事却只能做到循序渐进。

纵然是努力了,还是只能勉强和两个弟弟持平罢了,甚至可以说比两个弟弟都要慢。

到现在也才认得几百个字,离一千还有挺大差距。

要达到陶秋菊的要求,最快估计也得等到明年年中去了。

所以现在他只能还领着三个弟弟,继续在族学里学习。

而汤小米有了专属的马车后,日日都会过来接上他们,一家人团聚在南城门边上的四合院里。

毕竟孩子越来越大了,性格养成也越发重要了,总不能继续让他们再做留守儿童。

接到大人身边言传身教之下,更有利于几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个决定,不仅让几个弟弟感到温暖和关爱,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每个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通过深入的对话,教导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问题,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种亲子沟通不仅加强了父子母子之间的纽带,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一套之前陶秋菊和汤大强都是做熟了的,他们正是一路如此养育汤小米的。

所以现在的汤小米能够做到自信开朗,内心的安全感满满,同时待人接物有道,离不开他们做父母的悉心陪伴和照顾。

而现在既然做了四个崽崽的父母,自然要把这份关心和陪伴传承下去,帮助孩子们养成完整的人格。

之前是忙着逃荒和事业起步没办法团聚,只得短暂拜托族人们照顾。

而现在每日能见到父母,汤承武几兄弟都不由得活泼多了。

过去将近一年,全家散在各处。

孩子们都知道是生活所逼,大人们要忙事业所以没办法。

加上族里很多家庭都这样,所以能理解和接受。

但是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到底是觉得更有安全感,整个人不由得更加自信开朗了。

就连当了这么长一段时间大哥哥的汤承武,在大人面前都不由得多了几分活泼劲儿。

因此陶秋菊和汤大强无论再忙,都会每日回家,全家一起吃个饭然后聊聊天。

而做饭,他们自然都没有时间。

于是就花钱请了族里一个大娘,刚好在南城这边做事的,每日抽一点时间给他们一家做一顿晚饭。

每天的晚饭时间都是家里氛围最为轻松愉快的,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大家都畅所欲言,分享着一天的经历和趣事,欢笑声回响在整个院子里。

这天晚上吃完饭后,汤承武继续和斗大的汉字较劲。

对于这些字,只觉得它们认识自己,自己却不认识它们,一阵懊恼。

而早就完成学习任务的双胞胎,则在一边忙着自己的小事情。

一会儿后,汤承财就按耐不住了。

他有点想去街上玩,但是爹娘说了去街上需要大哥陪同才能出行。

虽然街面就在出门不远处,并且城内现在治安很好,但还是不能放他们随便出去乱跑。

但是男孩子又不能一味关住,于是规定要么让姐姐陪着,要么让大哥陪着然后才能去街上。

晚上的街面上可热闹了,汤承财想到各种好玩的不由得心痒痒。

可惜看着大哥正在绞尽脑汁识字,只得干着急。

另外他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小心思,那就是无论跟着姐姐还是大哥出门,都可以不用花自己的钱。

他可不是没有钱,要知道他攒了不少私房钱的。

爹娘给他的零用,姐姐偶尔给他的零花,他都攒起来了。

还有之前在铅笔工坊那边做工的工钱,都没动还留着,所以他的小金库其实是挺丰厚的。

只是他人如其名,实在是个小财迷。

每次上街,都想着能吃大哥的大户。

好在汤承武一方面有钱,一方面又大方,能时不时让他蹭到好处。

要说汤承武的钱,大部分还是当初做工挣到的。

他的力气奇大,当时做工的工钱可是按照一个三等工算的,他又日日都去,算下来可实在不少。

在他大手大脚之下,都还没花完,足见丰厚。

只不过汤承财虽然吝啬,却不算太没脸没皮。

到底知道不能过多占大哥和二哥的便宜,所以还算是有底线,因此陶秋菊和汤大强就没有干涉他们。

此时见大哥识字费劲,着急了一下,然后更是主动上前去帮助哥哥辅导识字。

他虽然是个财迷,但是脑子很灵活,识字有一些自己的小诀窍。

大哥不认识的字,他都能够帮忙读出来,甚至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认半天这种妙招。

边上的汤承文都简直没眼看,只觉得这种方法并不好,属于投机取巧。

他虽然年纪小,念书识字却是一板一眼的,很不习惯这种投机取巧的识字方式,认为认字就要认全。

但是看大哥抓耳挠腮为难的样子,到底是转头不管,自己专心看起书来。

四兄弟中,他是学习进度最快的。

现在已经差不多能够识得一千字了,所以市面上的很多书都会看了。

尤其搬来南城门四合院这边以来,简直如同老鼠进了米缸。

只因为不远处的街面上,有一家书局,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

那书局老板是徐家的人,和陶秋菊手下的一个管事算是熟识。

通过这样的关系,陶秋菊给自己这个爱看书的二儿子找了个关系,可以实时过去借书过来看。

书局老板能够通过借书,和陶秋菊甚至是和徐家打好关系,自然是欣然同意。

每日都是笑脸相迎,欢迎汤承文去借任何书。

而汤承文是个爱惜书的,每次都是崭新归还,人家就借得更加乐意了。

他也不挑,无论什么书都看。

有不认识的字,就在一边的本子上用笔记下,然后等爹娘姐姐回来后问。

因此他现在最喜欢的不是在族学里的日子,而是休沐的时候待在家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看得懂的看不懂的,全部都看,正像一块海绵一样飞速吸入着各种知识。

偏偏他记性还非常好,哪怕看不懂的,多读几遍也能记下。

这些内容很可能他要多年后才能理解,但是现在的阅读无疑是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厚的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的底色。

跟着他,汤小米都不由得多看了好多书。

因为他最经常问的自然就是汤小米,爹娘都太忙回来都更晚,只得逮着姐姐一个劲儿问。

有的时候来回的马车上,一直是他在提各种问题。

有的是字不认识的,有的是意思不理解的,他都记在了小本子上,一个个问汤小米。

堂堂中文系研究生,有时候也会被问倒。

因此汤小米有空的时候,就会把弟弟借过来的书也翻看一遍。

可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看进去了,总是收获很多。

汤小米正是通过这些古书,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

尤其是其中还有一些农学书,里面很多总结和记载,甚至都给了她不少的启发。

汤小米都抄录下来,自己去药材种植园那边试验,然后又给族人们在菜园和田地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