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龙脉,民心!(1 / 2)

朱元璋要迁都,消息传遍金陵上下,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在议论纷纷。

迁都,国之大事,不止影响大明的国运,还会影响无数人的身家性命。

朝中公卿大臣,上至国公下至普通的小官,在金陵置业多如牛毛,一旦金陵城不再是都城,他们的身家产业就会面临缩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业夭折,谁愿意?

秦淮河畔,一艘华丽的画船悠悠飘荡在河上,其他的画船上莺歌燕舞,这艘画船却安静得很,船里,坐着大明的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詹辉。

詹辉与六部尚书关系并不密切,平时也极为注意分寸,生怕引得朱元璋忌惮,今日詹辉来此,乃是受了李信的邀请。

李信面容严肃,道:“诸公都到齐了,吾等多年同僚,多余的废话不多说,此次请诸公前来,是想办法,让陛下打消迁都的念头。”

詹辉眉头紧锁,他为官谨慎有分寸不假,但詹辉也得吃饭,变卖了故乡的产业,举家迁移来到金陵,才过了没几年好日子,都城却要迁走,詹辉与家人计算过,若金陵不再是都城,他詹家的产业恐怕会缩水五六成。

詹辉不是一个贪官,多年来好不容易积攒下点家业,自然不能看着家业缩水。

户部尚书郭允道眼珠转了转,道:“陛下迁都,多少官员都安家在金陵,定是不愿意让都城迁移往别处,可令都察院御史言官,以及朝中的官员上书请愿,请求陛下打消迁都的念头,如何?”

李信闻言摇了摇头,说道:“陛下行事素来我行我素,言官启奏,官员上书,理由是什么?若以北平苦寒为理由,陛下就会抬出‘南人北人’之说,堵住我们的嘴,到时候弄巧成拙反而不美,还要连累上书的官员。”

礼部尚书刘仲质思忖片刻,有了主意,说道:“陛下定都金陵已经一十八年,金陵百姓对陛下仰慕崇敬,吾等可暗中推波助澜,让金陵百姓在宫门前请愿,请求陛下不要迁都。”

兵部尚书赵仁眼睛一亮,赞道:“妙呀!陛下会惩治朝臣,但陛下不会惩治无辜的平头百姓,何况百姓上书请愿,也在称赞陛下治国有方,不舍得陛下离开,这个法子好!”

李信听闻刘仲质的话,手指轻轻地敲击桌案,摇了摇头,说道:“此事万万不妥,前车之鉴在此,锦衣卫声势正盛,煽动百姓之事万一出了纰漏,牵连到诸公身上,可就不仅仅是家业缩水那么简单喽。”

刘仲质的法子在平常时期还算管用,问题是郭桓案才过去多久?

当初秦王、晋王、燕王三王巡查天下,彻查郭桓案,就闹出过百姓请愿的戏码,后经锦衣卫调查,百姓请愿的后面有人推波助澜,朱元璋顺势一查到底,多少官员落马,幸好他们并没有亲自出面,才逃过一劫!

当一件事的收益小,风险太大的时候,傻子才会去做,煽动百姓施压朱元璋,就是如此。

工部尚书赵俊扶着额头,喃喃说道:“李公,这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难道就要眼睁睁看着陛下迁都?咱们的身家性命都在金陵,还有咱多少亲朋故旧也在金陵,想想办法呀!”

李信将目光移到了詹辉身上,道:“詹兄,吾素知詹兄有谋略,你可有良策?”

詹辉自来了画船便极少说话,被李信问到了头上,他轻声说道:“要阻拦陛下迁都,靠人力是不行的,除非……”说话间,他伸出手,指了指头顶上。

刑部尚书开济琢磨片刻,问道:“靠老天?詹兄,这怎么靠?天生异象又不是我等能控制的?”

“天人感应”的说法兴盛于汉,到了大明依旧很有市场,问题是哪有那么巧?朱元璋今天说迁都,几日之内就会出现日食月食、降下天火等异象?

詹辉微微一笑,说道:“无需天生异象,钦天监监正贝琳就可代替‘上天’说话,吾听闻贝琳精通天象测算,五行风水,由贝琳牵头,论证金陵龙气之旺盛,龙脉在于金陵而不在于天下其他地方,不是难事。”

“对对对!老夫怎么将贝琳给忘了呢?”户部尚书郭允道如梦方醒,一拍大腿道。

钦天监是个清水衙门,素来不被人重视,油水捞不到,坏事也不沾边。

李信微微颔首,说道:“只要论证龙脉在于金陵,那迁都便是逆天而行,忤逆上天,陛下就无法再迁都了!妙啊!詹兄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当真是妙计,刘公,你看贝监正那边……”

六部尚书之中,礼部尚书刘仲质与贝琳是同乡,还是曾经一起读书的同窗。

刘仲质想了想,一口答应下来,道:“请诸公放心,贝琳那边我来说服他,不过,此事有风险,要让他出力,也得给他一些承诺,你们看……”

李信仰面而笑,说道:“刘兄放心,贝监正若帮了我们,吾等还有满朝文武,都会记着他的情。”

户部尚书郭允道连连点头,道:“是极是极,贝监正在钦天监那清水衙门屈才了,依我看,可来我户部任职!”

有了各部尚书的保证,刘仲质也没耽搁,第二日就去了贝琳的家中与之密谈。

贝琳的日子不甚如意,钦天监事务不算繁忙,却没有什么权力,贝琳寒窗苦读数年,同窗刘仲质当了礼部尚书,风光无限,他贝琳却只能守着钦天监。

钦天监主官监正是他,可那又怎样,他一眼就看到了人生的尽头,监正就到头了,最后荣休归乡已经很体面了。

刘仲质的到来,给贝琳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摆脱命运,重新让仕途焕发第二春的机会。

贝琳没有犹豫,选择与刘仲质合作,这是他此生仅有的机会!

两日后,奉天殿,早朝。

钦天监监正贝琳,少见地在群臣商议政务之后,走了出来,向朱元璋行礼:“启禀陛下,臣有事启奏!”

“贝琳?你有何事?”朱元璋眉毛一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