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当然,而且麓川不仅仅关系着南洋,还关系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可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汉地与雪区的重要纽带,这一点老祖宗您比我更清楚。”朱辰再次说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洪武五年的时候,咱就在西南设立了茶马司,秦州、洮州、河州三地,官府专营茶,并以茶易马,茶马司每年缴纳的赋税,可谓丰厚,更为我大明提供了诸多优良战马。”
朱辰点了点头,顺着朱元璋的话往下说道:“老祖宗设立茶马司,自然也该知道这茶马古道有三条线,川藏线、滇藏线、陕甘线,据我所知,在洪武年间乃至于整个大明一朝,川藏线与滇藏线非常活跃,至于滇藏线,就是云南到西藏,之所以滇藏线不如其他两线,与麓川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麓川竟能影响云南到西藏的茶马古道?”
朱元璋觉得有些惊讶,朱辰却笑呵呵地说道:“老祖宗,千万别小看了它,麓川王朝向来野心勃勃,若是不管,它会一直发展壮大。
历史上,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麓川王朝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云南腹地,后麓川王朝叛乱,朝廷四次出兵征讨麓川,却并未彻底平息,最终只能以盟约形式结束。
这使得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仁宣年间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导致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最终造就了土木堡之变,大明由盛转衰,既然早晚都要打麓川,不如趁着麓川还没有发展壮大,大明武德充沛的时候打。”
“如此看来,的确要打。”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不过,麓川环境恶劣,穷山恶水,即便能打得下来,终究要靠着土司管理,土司反复无常却又对朝廷的确有用,徒之奈何?”
“我大明打下来的土地,怎么还要用那群土司去治理,应该将土官改为流官!”朱辰微微一笑,说道。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源自于元朝,元朝灭宋后,其统治层自身行政管理的人才不足,然而若是派遣流官往边陲,由汉人担任边疆流官,元廷更不放心,故元廷选择了与大唐设立羁縻府、州截然不同的制度,那就是土司“自治”制度。
土司自治是元廷对西南地区部族首领的妥协,也是制约汉人的一种方式。
以土官治土民,给予部族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官职头衔,名义上土司效忠朝廷,但实际上,土司反复对抗朝廷不是什么新鲜事。
“老祖宗,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所属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所谓‘主仆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土民的日子太苦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苦而不自知,就这么一代一代被奴役着。
云南的百姓也是您的子民,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被土司糟蹋,而无动于衷呢?不如直接废除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由朝廷直接派流官管理,跟中原施行一样的制度。”
实际上,大明按照世袭土司管辖区域,设立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将各地土司纳入了明朝政府的官员系统,强化了行政色彩,客观上,为后来云贵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提供了条件。
“可要是如此的话,那些还在观望的土司也一定会反的!”朱元璋慢慢说道,土司在自己的辖区内能够当土皇帝,你大明却撸掉了他们的职权,不反才怪。
“所以这次攻打麓川,一定要打得漂亮,一战功成,如此一来才好推进改土归流,到时那些土司即使想要反对,也先要试试他们的头有没有我明军的刀利!”
“你这话说得不错,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麓川山高路远,有哪个流官愿意前往?”朱元璋点了点头,最后提出了一个疑问。
朱辰仰面而笑,道:“老祖宗,你可别忘了大明千千万万的吏员,在大明本土,他们都是吏员,了不得当个小小乡官,麓川虽然山高路远,可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的吏员,定然是愿意去麓川闯一闯的。
何况打下麓川之后,改土归流,清查户口、丈量土地,设置府州县,再按照大明本土一样,摊丁入亩,而且只要那群土司不干预,就没有人敢于对抗朝廷,这可比在中原更容易做出政绩来。”
“你说得不错,的确该给那群土司点颜色看看,这次打下麓川,咱不仅要派遣流官去,还要让大明的百姓迁移过去,将麓川世世代代变成大明的土地!”
朱元璋一旦下了决定,便不再犹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夜,金陵,李府。
吏部尚书李信正笑呵呵地端着茶杯,望着其余五人道:“诸公,深夜请诸位来,想必诸公清楚本官的目的。”
礼部尚书刘仲质笑容满面,道:“李公,这种事儿你差人去我等府上送个口信就行。”
“刘公,你没见到今日朝堂上,陛下的脸色么?很明显陛下不想出兵,又不好直接拒绝,驳了蓝玉、傅友德的脸面,所以,明日早朝咱们只要稍稍推波助澜,给陛下递一个台阶下,陛下就会否了出兵的事儿。”户部尚书郭允道点了点头,说道。
兵部尚书赵仁深以为然,说道:“陛下那关好过,但是那群勋贵武将不会甘心的,蓝玉、傅友德那群人会放弃立功的机会?诸公,除了上书递奏疏,咱们还得准备好与那群武夫好好地耍嘴皮子。”
刑部尚书开济笑了,道:“好啊,本官倒要看看蓝玉他们能说出什么道理来,无非就是‘朝廷脸面’、‘天朝威仪’翻来覆去地说,蓝玉身上的功勋不少,这次急着去出征,还不是想要立功晋升公爵?哼哼,想得美!”
工部尚书赵俊点了点头,道:“若再多一个公爵,那群武夫怕是要踩到我等头上来了。”
李信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话,道:“诸公,虽然吾等稳操胜券,但不可狂妄自大,该有的流程还是要有,安排些官员劝谏,再安排些官员上奏疏,吾等再上奏陛下,请陛下不要征伐麓川,损耗民脂民膏,到时候,蓝玉、傅友德等就算再主张出征,陛下也不会答应,哈哈哈哈哈!”
“李公所言不错!”几人都点了点头,李信府中的密谈,在一阵欢声笑语之中结束。
翌日,奉天殿,早朝。
朱元璋与群臣商议政务结束,都察院一御史言官便立刻站出来,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