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身为一省布政使,位高权重,接触的官员级别都不低。
赵俊出身于浙江明州,亲族大都盘踞在明州,家族与海贸走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短时间内,他相信陆明这个聪明人能扛得住,可时间拖久了,陆明还能撑住么?
闻言,赵仁看向李信,这节骨眼儿上,他也没了主意,只能指望李信这个主心骨想想办法。
“如今证据确凿,陛下震怒,今日郭允道那老狐狸没有劝说陛下一句,而是顺着陛下,要让案子结束,已经不能单单靠咱们了,得靠着‘民意’,让沿海三省的百姓成为走在前面的‘大纛’,我等在后面推波助澜。”李信的眼珠不断转动道。
兵部尚书赵仁闻言,思索片刻,说道:“让百姓走出来固然可行,但沿海距离金陵可不近,等到他们来到金陵,恐怕为时已晚啊!”
李信已经有了计划,娓娓道来:“燕王查案,势必波及三省,可从三省官员被查之地,挑选百姓,走水路运送到金陵,挑选的百姓务必参与过海贸生意,家中困苦,走投无路才行走私事的那种,将他们送到金陵后,命其叩宫门,被查的官员人在牢狱,百姓擅自离开户籍之地也是他们疏于管理,将来追究起来数罪并罚,不会伤及旁人。”
赵俊琢磨了片刻,道:“李公此法好是好,可万一陛下一怒之下,将来京城的百姓全都处死怎么办?”
朱元璋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人,区区几个百姓,能拦得住朱元璋继续追查?
李信微微眯起眼眸,道:“陛下能杀十个,百个,难道还能杀千人?须知法不责众,陛下出身寒微,最同情日子过得苦的百姓,当年陛下家中多少人被饿死?他太清楚吃不饱饭的滋味了。”
“故陛下不会真的治罪那些走投无路去走私的百姓,有了百姓造势,我等就可以‘沿海三省因清查大案,官员落马,百姓民不聊生’为借口,请陛下不要再继续查了。”
李信摇晃着脑袋,仿佛一切都掌控在手中。
陆明守口如瓶,案件仅限于当前的官员、富商,就可保住他李信、赵俊、赵仁的亲族好友的性命,案子自然波及不到三人身上,他们依旧是高枕无忧的六部尚书,风光无限!
赵仁的眼睛亮了,朝着李信竖起大拇指道:“高!李公这招当真高明,不过,李公准备从三省挑选多少人入京城?”
“一千人,三省一共选出一千人,足矣。”李信想了想,伸出一根手指道。
赵仁与赵俊互相看了一眼,都:“如此,我等的身家性命富贵,全都仰仗李公了!”
十一月,随着朱棣在浙江三省查案的继续,风波愈演愈烈,广东布政使司、福建布政使司,又有多位官员落马。
布政使之下,大批的官员被牵连,亦有当地的富商也被查到参与海贸走私,就连福建都指挥使司指挥使蒋虏,也被查出来参与其中,为走私提供庇护。
从十一月初到十一月中旬,雪花一般的奏疏飞往金陵。
每一封奏疏,都是数个官员的罪状,都是一个个家族的覆灭与兴衰。
十一月下旬,当金陵的天气渐渐冷冽,第一场小雪落下,李信苦等了许久的人,终于到了……
日落黄昏,朱元璋与吏部尚书李信、户部尚书郭允道以及大学士宋讷,在武英殿商议政务。
“浙江那边案子审得最快,官员判决基本下来了,你们吏部要尽快挑选合适的官员,派往浙江去,记住,不能挑选资历不够,能力不足的官员过去,浙江,还有广东、福建,人心不稳啊!”朱元璋背着手,语重心长地叮嘱。
李信躬身领命,道:“请陛下放心,吏部已经开始挑选官员,三日内,必定能拿出一份名单,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微微颔首,又看向了郭允道道:“曹国公那边修缮烽堠,建造福船要用银子的奏折,可曾看了?”
郭允道想都没想,说道:“陛下,臣已经看过了,曹国公要用的银两,户部不日将批复,保证不会耽误福船与烽堠的营造。”
朱元璋有些惊讶,调侃道:“哎呦?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往日用钱,哪一次,郭卿你不是愁眉苦脸,跟咱哭穷?”
“陛下,老臣哪里是哭穷?老臣是真穷。”郭允道苦笑着解释:“往年征战要用钱,赈灾要用钱,修缮疏通河道哪里都要用钱,不过,燕王殿下在南边查案子,抄没了许多富商之家,得银钱不下千万两,国库而今充盈得很。”
有钱在手,郭允道底气都足了不少。
朱元璋笑了笑,语气忽然一转:“这海贸走私,一本万利,老四在南边查到的富商之中,有一人名为焦作,从洪武元年开始走私,短短十年内白手起家,成为明州府当地的富商。
到了洪武十九年俨然富甲一方,还是陆明的座上宾,此等人虽然有本事,但心中无国无君,这种人在沿海还有不少,亏得东窗事发得早,否则遗患无穷!”
“臣等知晓!”众臣皆点头。
这时,朱标急匆匆的走了进来,见到李信他们也在,他微微一怔,随即说道:“父皇,宫门之外有人聚集!”
有人聚集?上一次有人聚集在宫门外,被蒋瓛一阵暴打,事后,蒋瓛被降职,一直到郭桓案爆发,蒋瓛才借着查案的功劳,官复原职,还没过两年,竟又有人聚集宫门外?
朱元璋微微蹙眉,道:“何人胆敢聚集于宫门外?是金陵城中的百姓?又或者是朝廷官员?”说到“朝廷官员”的时候,他的眼里射出寒光,已经动了杀心。
朱标摇了摇头,道:“父皇,宫门外聚集了上千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百姓,他们集体叩拜在宫门前,向父皇请罪,儿臣还将百姓所写的万民书带来,请父皇过目!”说着,朱标从衣袖中取出一封信。
百姓所写的万民书,内容并不复杂,其中夹杂了很多白话。
他们私下参与海贸走私,进入船队之中为那些富商干活,只是为了赚取银两养家糊口。
他们深知海贸走私违背大明律法,市舶司重开后,海贸走私更是错上加错,然他们有不得已的苦衷。
沿海的耕地面积远不如中原的平原,虽有朝廷施行“摊丁入亩”,但沿海依旧有大量的百姓根本无法靠着种地来谋生,于是,出海捕鱼就成了其谋生手段。
可问题是,近年来倭寇之患越发严重,李文忠没有去沿海整备军队,抗击倭寇之前,沿海武备废弛、兵力不足,连陆地上的村镇,都经常受到倭寇袭扰,更别提出海的渔民有多危险了。
出海捕鱼,在用性命来赚取一口吃食,很多百姓都死在了倭寇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