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难题(1 / 2)

第1124章难题

大明亲王就藩是惯例,孙镐虽不是官员,但作为孙承宗的儿子怎能不知道这个制度

亲王就藩后,朝廷会拨给亲王一定数量的护卫和封地,并且配备王府的属官,比如比如长史司的左右长史、典簿、典膳、护卫指挥司、教授、伴读等等。

这些官虽都是王府属官,却同样也是朝廷的正式官职,其中品级最高的就属于长史司的左右长史了,这可是正五品的文官官职,虽然比不上朝廷的正五品,可从身份来说却丝毫不差。

可问题在于虽然这些官职都属于王府属官,可实际上却是由朝廷来任命的。作为就藩的亲王有着推荐资格,却没有直接任命这些官职的权限。要知道大明亲王府的属官名义上归属于亲王管辖,是亲王的下级官员,可同时也肩负着朝廷对王府的监督权限,怎么可能让亲王一言而决这些官职呢

再说了,前面说过他孙镐连个秀才都不是,仅仅只是一个白衣,哪怕他的父亲是孙承宗,除非是荫官,要不在朝廷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一步登天为官,更不可能因为宋王区区一句话就当宋王府的长史啊!

随着孙镐问出了这些疑惑后,朱敏澄当即哈哈大笑起来,他轻松地告诉孙镐这些都是小事,只要孙镐点头答应,这些全都不是问题,因为他这个宋王就藩和之前的亲王就藩完全不一样,不仅王府的长史可以自己任命,就连其他属官也能自己挑选。

听到这,孙镐更是疑惑,生怕朱敏澄做错了什么连忙劝阻,让他不要以亲王之尊破坏朝廷规矩,被人抓到把柄。虽然当今天子是宋王的父皇,太子更是他的亲兄长,可皇家就是皇家,有些规矩是坏不得的,还请宋王慎言慎行才是。

见孙镐如此,朱敏澄对他更是满意。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朱敏澄也就不瞒他了,反正他就藩的事用不了多久就会正式宣布,现在早说也是无碍。

就这样,朱敏澄告诉孙镐自己就藩就的不是大明之藩,而是海外就藩。这件事已有了定论,皇帝那边都已安排好了。半年后,朱敏澄就会正式出海就藩,坐船往东,前往西方欧罗巴所称的“新大陆”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国,从而成为大明的外藩。

因为是海外就藩,朱敏澄不需要遵从大明亲王就藩的规定,不仅能对自己下属官员进行完全的任命,更能带他们去海外建国就藩,开创事业。

所以说,朱敏澄说的没错,只要孙镐同意,朱敏澄就能以宋王的名义直接任命他为王府长史,这个任命根本不需要通过大明吏部的认可,只是作为外藩外臣的任命,不在大明官员的体系之中。

当然了,朱敏澄也承诺,他也不会亏待自己的部下,只要愿意跟着自己就藩的官员不仅能给予优厚的待遇,至于朝廷正式官职他也会另想办法,换句话来说,先授王府官职,再找机会解决朝廷编制问题,这对堂堂亲王的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听完了朱敏澄的解释,孙镐这才恍然大悟,同时也对对方海外就藩一事很是震惊,忍不住询问了几句。

朱敏澄也不遮掩,如实告诉了他海外就藩的安排,等他解释完后,孙镐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有些心动了。

孙镐虽读书能力不强,可不代表他真的没有能力,要知道他这些年跟着先父孙承宗,孙承宗对他的教导可不是白教的,相比普通的读书人,孙镐对于政治更为敏感些,所以当朱敏澄告诉了他皇帝对海外就藩的安排后,孙镐就明白了这个政策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大明开国近三百年,宗室开枝散叶,几十万甚至更多的宗室群体早就成为大明沉重的负担了。虽然当年天子登基后对宗室制度和待遇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改变高级宗室的实封为虚封和遥领,另一方面提高中下级宗室的待遇,同时还鼓励宗室自谋出路,缓解了下级宗室生存的压力,更通过宗人府加强了对各地宗室的控制和引导。

这些措施都能看出大明正准备改变之前对宗室的态度和做法,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普通宗室也就罢了,那些藩王却不容易解决,毕竟不少藩王都拥有大量的土地,虽然没有自由出不了封地,可在封地上却同土皇帝一般的存在,而他们的这些情况也造成了地方的矛盾和土地兼并问题,要想短时间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宗室进行外封海外倒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这样一来能够避免宗室尤其是亲王、郡王这些高级宗室对国家利益损害,也给这些高级宗室寻找一条更好的出路。而且如今的大明蒸蒸日上,正是对外扩张的良好时机,相比中央集权制,分封制更利于扩张这是毫无疑问的,又加上大明现在对宗室的分封制采取的是海外分封,不影响大明本土,更不会对朝廷和皇室造成威胁,可谓一举多得。

假如这个政策能良好地推行下去,那么未来大明宗室的问题就不再存在。而且对外分封还能造成一大批以朱家宗室为纽带的藩属国,从而更加稳固大明的统治。

想到这,孙镐也不得不感慨当今圣上的智慧,居然能琢磨出这样的办法来解决宗室问题。而作为嫡子的宋王居然会首先分封海外开此先河,更能从其中看出了皇帝对这项政策的推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