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银行与迁都(1 / 2)

朱辰定了定神,笑呵呵地说道:“老祖宗,您是开国皇帝,文韬武略是顶尖的,但是若您走了之后呢?你可以控制住不滥发宝钞,但以后的皇帝呢?他们可不一定有你这样的自制力。”

“宝钞滥发通货膨胀,届时宝钞贬值,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宝钞体系,将毁于一旦。苦的还不是天下百姓?所以我才建议将宝钞提举司从朝廷里面独立出来,但朝廷可以监管,我们后世有个机构,叫银行。”

“何为‘银行’?”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银行一词起源于意大利,‘银’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指的就是大商业机构,太平天国洪仁玕写过一本《资政新篇》,将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在大明的中叶,出现了大量的钱庄,这些钱庄便是银行的雏形,银行乃是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而大明的宝钞提举司,更为特殊一点。”

朱辰侃侃而谈,道:“老祖宗,大明的宝钞提举司,执掌货币发行,到了百年之后,势必会兼营货币的保管、收付,以及结算、放贷等业务,将其从朝廷独立出来,不止能保证宝钞发行的适度,还可作为大明的税收手段。”

随即,朱辰简单的将银行业的运营,以及银行业的营收方式讲述给朱元璋听,毕竟他也不是专业的,只能简单述说一二。

而就是这简单的诉说,也让朱元璋从最初的不解到惊讶,最后赞叹不已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此说来,这宝钞提举司必须要独立出朝廷了!”

“不错,为了防止你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宝钞体系崩溃,宝钞提举司必须独立出朝廷,不过朝廷也需要派人监督,防止里面的人贪污,任何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朱辰点了点头道,继续说道:“至于老祖宗你说的防治假钞,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

“哦!什么办法?”朱元璋微微一怔,连忙问道。

“印制一些小面额的宝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下大明发行的宝钞,都是一贯钱、十贯钱的大面额,普通百姓实际上用不到,而造假之人制造假宝钞,虽然造价高昂,但因为面额大,必能大赚特赚。

不如发行一些小面额的宝钞,这样一来,仿造出的假钞所需要的成本与收益完全不符合,再加上朝廷严厉打击,一边是诛九族的大罪,一边是宝钞面额缩水,入不敷出,如此虽然不能完全地防治假钞出现,但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出现大量的假宝钞横行在市面上!”朱辰慢慢说道。

朱元璋本就是极为聪明敏锐之人,很多事就是一层窗户纸,捅开了恍然大悟。

有了解决办法,朱元璋当即迫不及待,挂断了视频,筹谋开设银行事宜去了。

“这就挂了?”

朱辰望着手机屏幕,撇了撇嘴,道:“幸好我把郭桓案那儿录了屏,发到某抖、某音还有某站上去,标题我想想,有了,大明洪武皇帝怒斥郭桓!”

朱辰熟练地给视频配乐,然后上传,上一次洪武大阅兵帮朱辰涨了十几万粉丝,视频收益赚了不少,他估摸着,这次的视频火爆程度,肯定不弱于上次。

大明,洪武十八年,八月末。

奉天殿,早朝。

郭桓案的余波终于过去,洪武十八年分科取士的贡生们,因郭桓案因祸得福,得以火速上任前往各地。

他们皆是因朱元璋分科取士选拔出来的人才,故对朱元璋的敬仰与忠心不言而喻,火速上任后,稳定了各地的局势,政务得以顺利开展。

朱元璋背着手来回踱步,当群臣议事结束后,他便将宝钞的话题抛了出来道:“北平府曹氏,私自印制假钞,扰乱民间,虽经锦衣卫查抄,然不是长久之计,故咱要对宝钞提举司做些变革。”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说话。

朱元璋文韬武略都是一流的,但在经济问题上造诣却算不得高明,否则之前也不会不知道宋元两朝市舶司的海量收入。

“宝钞提举司掌管发行宝钞之事,宜根据当年的赋税、民生情况发行,为防止其滥发,咱欲将宝钞提举司从朝廷独立出来,由朝廷派人监管,同时,咱还准备在宝钞提举司下,设‘银行’,未来银行兼营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营生。”

户部尚书郭允道微微蹙眉,行礼道:“陛下,您将宝钞提举司独立于朝廷之外,臣能明白,但是这银行还请陛下详细说说。”

郭允道掌管户部,仅凭朱元璋的只言片语,便察觉到银行的厉害之处。

朱元璋便将他与朱辰所说的那些话,挑选其中的要点,与群臣讲述了一遍。

听完朱元璋的话之后,群臣无不是惊讶不已,郭允道更赞叹连连,只因这银行属于宝钞提举司,可印制官方宝钞,有宝钞与朝廷做背书,岂不是能吸纳天下的资财?

这哪里是什么银行,分明是一棵摇钱树!

郭允道、李信、刘仲质等大臣心里犯嘀咕,那位陛下身后的高人,究竟是谁?

早有传闻,朱皇帝身边有一位世外高人,救治朱雄英的急症,治疗徐达的背痈,以及很多大事,背后都有那位高人指点,朱元璋一个不精通经济的君王,能想出银行这种高明的点子,定是那位高人指点。

然而,当群臣们极为震惊的时刻,朱元璋带给他们的震惊,还不止于此。

“郭桓案,始于北平府曹氏印制的假宝钞,否则,这郭桓欺上瞒下的事情,还不知要欺瞒咱多少年!”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闻言,第一个站出来,附和道:“陛下圣明,郭桓罪不可恕,好在有陛下您明察秋毫,大明官场上下焕然一新啊!”

宋讷阿谀奉承,却没有换来朱元璋一个好脸色。

“北平府官员胆大妄为,尸位素餐,当年燕王在北平府的时候他们尚且还能收敛,燕王离开北平府才几年,就变成了这样?焕然一新又如何?北平如此糜烂,皆因远离朝廷,官员懈怠,长此以往北平府焉能承担起宿卫北方之重任?”